医学与哲学

专论

  • 算法神谕与人文困境:医学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哲学思辨

    向李智;樊梦科;张芳;王亮;叶哲伟;

    医学人工智能在优化诊疗流程和普及优质资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医学大语言模型正在解构与重构传统医疗权威,引发复杂的哲学与伦理问题。探讨医学大语言模型对传统医疗权威的解构与重构,揭示其在责任归属、专业身份与权力结构方面带来的不确定性;分析其对医患关系的冲击,强调共情缺失、信任转移与算法偏见可能导致医疗过程的“去人化”;并进一步指出,当算法介入临终关怀与生命价值抉择时,其量化理性无法回应关于尊严、意义与仁爱的核心诉求。重申医学的人文主义核心,确立医生作为最终责任主体的地位,以构建以患者福祉为中心的人机协同新型医学伦理框架。

    2025年20期 v.46;No.77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审视医学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

    吉萍;祝丹娜;肖平;梁真;

    通过调研梳理深圳市政府监管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医疗机构等相关方在医学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部署中面临的伦理挑战时发现,不同利益相关方关注点有所不同。监管方最关注如何平衡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和保障安全,强调监测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技术开发者最关注如何开发出能转化的产品,已开始重视伦理,但如何符合伦理地设计产品并应用、获得高质量数据等面临困惑;技术应用方更关注如何确保安全可靠技术的准入以及责任划分等,需经过严格测试和评估安全性、有效性、风险获益、成本效益等,将人工智能新技术真正融入临床诊疗决策流程,人工智能才能有效赋能临床诊疗服务。

    2025年20期 v.46;No.77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老年医疗人工智能数智鸿沟的伦理分析

    王琼;

    老年医疗人工智能发展面临数智鸿沟挑战,数字医疗技术进步呈现矛盾效应:在可及性上,技术普及改善了硬件接入,但高端人工智能医疗工具催生出“技术特权阶级”;在技能上,基础操作障碍虽被缓解,算法的复杂性却引发老年人自我认同危机;在成果上,老年人因参与不足沦为“虚拟医疗城邦”的边缘者。研究表明,数智鸿沟呈现局部缩小但整体深化的趋势。对此,提出应完善老年医疗数字化伦理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由“适老化”向“悦老化”转型,并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以促进健康老龄化和数字健康公平。

    2025年20期 v.46;No.775 12-1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启事

  • 关于《医学与哲学》杂志在线投稿的严正声明

    <正>近来有机构在网上非法发布代理本刊投稿、代刊论文等信息,干扰了本刊正常出版秩序,本刊亦接到作者反映,对此严正声明如下:1.本刊从未与任何其他网站和公司签订协议,委托其发布本刊的投稿、代刊论文等信息。任何关于代理本刊投稿的网站均属假冒。2.本刊官方网站为yizhe.dmu.edu.cn,其为本刊唯一在线投稿系统。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通过非正常渠道投递的稿件及由此产生的任何损失本刊概不负责。

    2025年20期 v.46;No.775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通知

    <正>为了保证学术性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端正对学术性论文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以及本着对本刊论文作者和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医学与哲学》杂志于2009年2月开始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本刊编辑将使用该系统对作者所投稿件的文字复制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包括与已发表论文比对后的文字复制比率,所涉及论文的题目、作者、发表期刊和发表时间。

    2025年20期 v.46;No.775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述与论:《医学伦理学基础》

  • 一部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医学伦理学 “全书”-《医学伦理学基础》一书读后

    边林;

    <正>在当代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史上,杜治政先生始终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开拓者与引领者。历经半个世纪的深耕不辍,他不仅见证了我国医学伦理学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历程,更以一系列极具深刻性、基础性、前瞻性与穿透力的研究成果,在学科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思想,领航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其新作《医学伦理学基础》于2025年7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堪称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半个世纪以来的一部“全书”式著作。这部近70万字的厚重典籍,直面当代中国医疗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与困境,既具有现实伦理问题的针对性,又从道德哲学、科技哲学、医学哲学和医学/生命伦理理论的高度和深度,系统梳理、分析、论证和阐释了医学伦理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以崭新的伦理观念为学科发展开辟了新视野和新路径,以创新理论为推进新时代我国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观点和新认识,为我国医学伦理学领域增添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学科、教育和实践资源。

    2025年20期 v.46;No.775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大时代波涛里的伦理之锚——读《医学伦理学基础》浅识

    王一方;

    <正>当代医学,如巨流奔涌,泥沙俱下,千帆齐竞,鼓角争鸣。曾有医史学家感慨,近一百年医学的成就比此前医学发展的总和还要多,绝非虚言。其实,不能仅从技术视角透视当代医学的特质,还需要哲学之思,伦理之锚。1读书先读人细细品读一位耄耋老人的如椽大作,浮现在脑海里的不是知识火苗的鲜活跃动,而是生命沉钟的厚重鸣响,如同杜治政先生在导言中的深情表白:“回想起来,自己后半生几乎是与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及医学人文学相伴而行,有着剪不断、理不清的情结。”情结的背后是绵绵情缘、悠悠情丝。说不清是他选择了医学伦理学,还是医学伦理学选择了他,抑或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2025年20期 v.46;No.775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较真、求准、溯原,让“医学伦理学基础”正位-评杜治政教授新作《医学伦理学基础》

    邹明明;

    <正>杜治政教授所著的《医学伦理学基础》一书,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是对我国已有四十多年的医学伦理学的回顾、完善与思考,此书立足于现实,全面思考了医学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种种伦理、社会问题,思考医学伦理学以往走过的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是对医学中产生的伦理问题的性质、渊源、解决途径中较为深层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也是作者对以往经历的回顾与反思。笔者有幸参与并伴随了杜教授全书前后两年的创作历程,多次听他谈到对自己以往在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工作不甚满意,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对过去在医学伦理学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一次通盘回顾,哪些认识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对或者不全对的,哪些值得深思和应当反思,哪些值得引起同行的关注。本文仅就笔者与杜教授接触和交谈过程中他的写作思路和态度感觉到的印象谈几点个人体会。

    2025年20期 v.46;No.775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医学哲学理论研究

  • 音乐具身性:从医学身体哲学到音乐治疗实践

    吉鹏飞;刘虹;

    从医学身体哲学理论系谱中推演出音乐具身性理论的核心范畴“音乐具身性”,派生出音乐具身性理论的理论图式,包含音乐具身感受、音乐具身情绪、音乐具身认知和音乐身体主体间性四个构成要素。音乐具身性理论兼具开拓医学身体哲学转化研究路径的学术价值、奠定音乐治疗具身学理根基的理论价值以及创新身体导向治疗范式的实践价值。音乐治疗的本质是“身体-音乐-疗愈”共轭的具身化过程。医学身体哲学通过音乐治疗完成临床转化,音乐治疗通过构建“生理感受-情绪调节-认知重构”的三维互动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2025年20期 v.46;No.77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舞动治疗的理论图式:从医学身体哲学到舞动治疗实践

    刘文;刘虹;

    针对舞动治疗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通过医学身体哲学与舞动治疗的跨学科研究,提出了舞动治疗的理论图式。研究发现:舞蹈与身体具有相互塑造的本质特征;从医学身体哲学到舞动治疗的理论图式包含舞蹈动作、舞动具身感受、舞动具身情绪、舞动具身认知和舞动身体主体间性5个核心范畴,舞动治疗是这一理论图式的实践形式;该理论图式不仅为舞动治疗提供医学身体哲学依据,更通过临床转化指导实践,为舞动治疗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为舞动治疗建立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式。

    2025年20期 v.46;No.77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临床决策与哲学思维

  • 无陪护病房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困境探讨

    胡蝶;房涛;郑亚楠;韩芹;

    由于无陪护病房的特殊情境,医患共同决策推进存在一定困境。结合无陪护病房患者医患共同决策特点,详细探讨患者参与共同决策困境,包括信息交流不足影响决策信息收集、患者自身对无陪护支持度不高影响决策质量、无陪护必要的医患信任脱离现实背景导致决策形式化、家属参与感减少易引发医患纠纷、护理人员辅助决策作用有限。提出改善策略,具体包括增强患者主体性、重视家属存在、加强医护培训同时可引入第三方辅助决策、改善无陪护决策流程并积极采用决策辅助工具。

    2025年20期 v.46;No.775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无诊断状况或诊断分歧情形下的医患共同决策思考

    赵鹏宇;张锐;

    颌面部疾病组织来源呈多样性,这也导致相应诊断十分复杂,极特殊情况下,可出现无诊断状况或诊断分歧的情形。结合颌面部无明确诊断的具体案例,对无诊断状况以及诊断分歧情形下的医患共同决策分别予以阐述,就此种情况下如何依据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结合患者的客观事实,以患者利益为中心,开展个性化的医患共同决策,制定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利益等事宜做一浅析,以期对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46;No.775 42-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叙事医学

  • 叙事医学本土化:中医视角的启示与贡献

    李飞;周家欣;丁希;何仲;

    叙事医学自引入我国以来,其本土化进程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从中医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叙事医学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通过梳理中医叙事医学研究现状,探索叙事医学的本土化现状,即叙事医学的本土化路径可包括通过借鉴中医的“整体观念”促进叙事诊疗的深度整合、“病机”启发叙事的主动干预与时空融合、“象思维”推动叙事共同体的主体间性构建,以及通过中医视角对叙事医学五特征进行本土化延伸。

    2025年20期 v.46;No.775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医患叙事主体间性生成机制研究-基于拉康主体性理论

    张李峥;王瑛;

    叙事医学的兴起是对医学技术主义忽视人文价值的回应。拉康主体性理论重视主体性,有助于为理解医患叙事关系提供理论支持,主要包括主体在语言询唤下是分裂与匮乏的;语言是囚禁真实的符号牢笼,导致主体间理解的本体论鸿沟;主体间性本质是围绕欲望对象的永恒错位与误认。在实践层面,拉康主体性理论有助于剖析医患叙事主体间性的生成机制,其作用路径表现为医患双方为对抗疾病,借助欲望错位对接与镜像契约建立脆弱联盟,依赖语言叙事互动,却始终面临结构性误认风险。对此,医生需通过持续的反思性实践、深度倾听与在场陪伴,助力培育医患信任与提供情感支持。

    2025年20期 v.46;No.775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中医叙事医学对IVF-ET助孕女性负性情绪的管理

    张园;刘一品;李洁;赵晶晶;王子旭;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女性负性情绪的形成原因,中医叙事医学实践调节其负向情绪方式及作用。通过分析发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受生理创伤体验、自我认同危机、社会角色冲突等多维因素影响。基于中医叙事医学理念,提出中医叙事医学实践在诊疗全过程中的干预策略,充分发挥其在优化医疗决策、重构患者认知、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的作用,缓解助孕女性的负性情绪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为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心身同治模式提供借鉴。

    2025年20期 v.46;No.77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疾病、健康与心理

  • 表达疗法连续体理论与实践综述

    牛小涵;朴俊奎;

    表达疗法连续体概念强调美术治疗中美术媒体的多种应用,涵盖视觉表现、信息处理与创造性整合的各个阶段。通过“即兴创作”实现从感觉到情绪、再到象征性和创造性水平的过渡,体现了艺术多元性与相互作用的思想。这一治疗方法关注个体、团体与家庭的治疗效果,强调艺术在心理康复中的积极作用。未来,中国表达疗法连续体的本土化发展将推动康复对象从“患者”转变为“艺术儿童”,康复方式从“机械训练”转向“创造性康复”,并促进康复主体关系从“个人权威”向“康复共同体”的转变。

    2025年20期 v.46;No.77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心理健康类量表研究的伦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郑亚楠;胡蝶;

    聚焦心理健康类量表研究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对其中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知情同意、指导语难以理解、调查对象身份混淆、题目存在误导性、调查对象权利难以保证、伦理审查易偏差、研究愈发复杂化、量表使用及解读不规范化八个方面,并提出应对策略,包括研究前加强伦理审查、注重可以随时退出等指导语描述、保障调查对象知晓调查结果权益、明确告知调查数据适用范围、减少大规模量表调查带来潜在的不适感、重视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搭建规范化平台等应对策略,以确保心理健康类量表在未来研究中的公平、透明和可持续发展。

    2025年20期 v.46;No.775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医学社会史

  • 近代首次中西医论辩的经过、终局及影响

    张爱林;张宗明;

    1917年西医余云岫发表《灵素商兑》,试图通过批驳《黄帝内经》达到废止中医的目的。1922年,中医恽铁樵刊行《群经见智录》辩难,成为中医界正面反击第一人,拉开了近代首次中西医论辩的序幕。中医史著作多将目光聚焦在恽氏出场一刻,将其描述为不甘示弱的论战胜利者。实际上,恽余二人的论辩长达3年之久,可分为延时辩难、书信辩难和伤寒辩难三个阶段,恽氏总体处于下风。两人站在“中学”“西学”立场各逞其能,其价值不在于立判胜负,而在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今日我们关于中西医学优劣的讨论,依然未能超出其论辩范围。

    2025年20期 v.46;No.77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黄帝内经》在越南的翻译与接受研究

    焦娇;付现春;

    中越医学文化交流接触源远流长。隋唐时期,《黄帝内经》汉语原著传入越南并对越南传统医学典籍产生深远影响。1954年至今,共有6版《黄帝内经》越语译本在当地传播。通过梳理各译本特点、译者身份与出版机构,可以发现《黄帝内经》在越南的翻译情况取得较好效果;反观各译本的馆藏、书评及研究情况,其在越南的接受程度尚未达到中医文化“走出去”的理想目标。在构建中医对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中医典籍小语种译本的翻译与接受研究应当得到学界更多关注。

    2025年20期 v.46;No.77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欢迎订阅 欢迎参与《医学与哲学》杂志2026年征订通告

    <正>《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一本大型的医学人文刊物,本刊致力于全视野、全方位观察、评论医学;对医学伦理、心理、法律、社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对医学哲学问题、临床思维和医学方法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促进和繁荣人文医学学科发展。在与读者、作者共同度过的46年岁月中,《医学与哲学》杂志坚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供方法、促进发展”和“关注热点、挑战现实、放眼世界”的办刊宗旨和编辑思路,已成为人文社会医学界和临床医学界的亲密朋友,获得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与赞扬,誉满海内外。2026年,《医学与哲学》杂志继续坚持半月刊,更加突出“大型医学人文评论刊物”的定位,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2025年20期 v.46;No.775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