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哲学

专论

  • 医学科技伦理治理伦理先行的内涵、实施及其反思

    曹永福;

    医学科技的伦理治理有其特殊性。医学科技伦理治理“伦理先行”,一方面要求科技伦理不能落后于科技活动,另一方面要求防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风险。医学科技伦理治理“伦理先行”具有四种不同情形。医学科技伦理的教育和科普是“伦理先行”的社会基础;完善的医学科技伦理体系是“伦理先行”的制度保障;医学科技伦理审查是“伦理先行”的有效内部机制。“伦理先行”既是医学科技伦理的治理要求,又是医学科技治理的伦理要求;免除伦理审查并不有违“伦理先行”;医学科技伦理应该“法治化”但不能过度;“伦理先行”要避免把某些伦理问题泛化。

    2025年16期 v.46;No.77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伦理先行的治理范式分野:安全、创新和效率——医学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不可能三角”的价值权衡

    韩丹;

    在医疗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不可能三角”揭示出技术社会系统中安全、创新、效率不可兼得的价值冲突。国际治理体系将安全确立为不可妥协的核心底线,并在安全框架内通过容错机制动态调节创新与效率的优先级。欧盟选择安全优先,以制度刚性保障人权但牺牲效率;美国倾向创新优先,以市场驱动优化创新却面临规则冲突;中国探索制度弹性,通过递进式制度设计与沙盒机制平衡安全与敏捷却面临多重挑战。当安全锚定要求刚性约束,而敏捷治理需要制度弹性时,伦理先行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承认价值分歧,并以患者福祉为元规则进行动态再平衡规划。

    2025年16期 v.46;No.771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诱导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技术风险与伦理先行

    戴晓晖;柳云;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临床应用始终面临诸如重编程效率低、遗传以及表观遗传稳定性不足、预期治疗费用高昂等关键挑战。伦理层面需重点应对安全性风险(如基因组不稳定的致瘤性);公平性困境(费用高昂与经济可及性矛盾);标准化生产难题以及知情同意问题(不同类型应用知情同意方式差异)。为此,提出伦理先行的治理框架:(1)监管伦理:法律框架与制度整合;(2)技术伦理:安全标准与风险防控;(3)审查伦理:多元监督与动态追溯;(4)分配伦理:权益平衡与风险共济。以期推动该技术在伦理先行理念约束下实现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终极目标。

    2025年16期 v.46;No.771 14-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启事

  •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通知

    <正>为了保证学术性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端正对学术性论文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以及本着对本刊论文作者和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医学与哲学》杂志于2009年2月开始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本刊编辑将使用该系统对作者所投稿件的文字复制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包括与已发表论文比对后的文字复制比率,所涉及论文的题目、作者、发表期刊和发表时间。

    2025年16期 v.46;No.771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医学哲学理论研究

  • 疫苗权利的社会建构:技术演变下的社会系统论分析

    彭博;岳远雷;

    疫苗技术历经阶段性演化,其应用也从个体医疗实践转变为国家和资本主导的制度化工程,并引发技术权利的社会建构问题。以社会系统论为框架构建“结构生成-冲突显现-系统重构”模型,先剖析疫苗权利技术具象化的制度化生成机制,接着揭示四大子系统的结构性冲突,最后提出法律系统机制重构权利平衡。疫苗权利的社会建构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社会权利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为解析当代生命政治的演进提供了系统论视角,对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5年16期 v.46;No.77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医者意也”所“意”为何?——对话海德格尔存在论

    张庭;程雅君;

    试图突破以往词语义项分析的解释方式,借助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对话,重新理解“医者意也”所“意”为何。“医者意也”的发生以“医道”为根柢,以“病象”为中介,以“药象”为表现。“医者意也”思索“医道”与诗思“存在”都是对本根性问题的叩问。诗思“存在”需要做减法;但作为一种灵性思维,医意的发生则需要以感性和理性思维为基础。最后,“医者意也”与诗思“存在”皆以泯灭主客之分为前提,对当前循证医学的实证逻辑思维造成了冲击。

    2025年16期 v.46;No.771 25-2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健康伦理

  • “健康家庭”的概念构建及其儒家文化价值内涵

    王珏;张新庆;

    从“健康中国”到“健康家庭”,国家政策层面对家庭健康价值的重视日益深化,随之而来的是从理论上系统解析“健康家庭”概念的迫切需求。面对国家健康战略快速推进与学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现实落差,系统梳理了“健康家庭”的概念内涵,并借鉴儒家家庭主义伦理框架挖掘其文化价值意蕴,为健康家庭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参考。“健康家庭”不仅是现代社会健康治理体系的关键指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重构和升华。

    2025年16期 v.46;No.77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福柯“关怀自我”视角下健康老龄化的伦理思想刍议

    王润莹;张艺耀;彭迎春;

    “健康老龄化”提升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定义了“理想老年”的标准,并对老年人主体性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借助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揭示老年人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困境的部分成因,同时结合福柯晚期提出的“关怀自我”观点,主张将晚年视为实践生活艺术和自主修养的理想时期,探讨老年人可通过自主关照赋予晚年独特意义,既积极追求健康又坦然接受自然衰老,从而保持尊严与主体性。健康老龄化政策应在提供积极支持的同时尊重个体差异与选择,避免“为你好”的善意演变为新的束缚,实现提高生命质量与维护老年人尊严的双赢。

    2025年16期 v.46;No.77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疾病、健康与心理

  • 疗愈文化热:当代青年情感生活的现代性迷思

    王健;

    以现代性理论为视角,探讨后情感主义背景下疗愈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兴起的社会心理机制。揭示了当代青年的情感生活具有快餐化、符号化及多元化的特点,表现出线上依赖与线下疏离、自恋主义与共情缺失、人际敏感与述情障碍等问题;指出疗愈文化虽为情感疏导提供途径,实为通过商品化情感体验、心理化情感问题、边缘化情感教育构建的快乐“迷思”。建议应加强社会关怀及情感教育,发展批判性消费观,完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以促进当代青年情感健康与社会和谐。

    2025年16期 v.46;No.771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2024年第2版美国NCCN心理痛苦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杨薪瑶;刘雪;侯黎莉;

    癌症相关心理痛苦在临床实践中长期被低估与忽视。聚焦2024年第2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心理痛苦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系统梳理其核心更新内容,并从临床环境、患者问题及需求、社会文化背景等维度,深入剖析此次指南修订的循证依据与现实动因,评估其对癌症患者心理问题的识别及管理、临床决策支持以及促进医疗公平的现实意义,旨在增进临床肿瘤诊疗工作便利性,推动癌症患者心理痛苦管理标准化实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025年16期 v.46;No.771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医学教育探索

  • 中国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挑战

    罗友晖;刘晓萌;侯建林;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和特点包括:“5+3+X”模式与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接轨,实现了院校教育到职业发展路径的无缝衔接;八年制模式突破传统分段式培养的壁垒,提高了培养效率;“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术型博士”模式通过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并重机制,培养既精医术又擅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关系、时间成本与培养效果的关系、一贯制培养与跨学科培养的关系。

    2025年16期 v.46;No.77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世界一流大学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吴敏;江晓;熊现秋;

    研究以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等6所一流大学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为案例,研究发现: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实践性与研究性的融合、重视批判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在课程上设置了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前沿与跨学科课程构成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在平台上致力于打造社区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及师生互动平台。在评价上坚持校内考核与校外执业资格考试贯通。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经验和我国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现状,要重塑实践与研究并重的培养目标、整合衔接的课程体系、深化医教协同及分类评价来优化培养模式,提升我国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16期 v.46;No.77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中德院校医学教育比较研究

    张翔;许晶琳;陈梦瑶;李庆林;任盼盼;贾晶晶;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建中德医学院校教育体系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围绕适应功能、目标实现功能、整合功能和潜在模式维持四种功能,系统比较两国院校医学教育在经费来源与环境适应、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组织与资源整合、国家文化与价值观融入方面的异同,明确我国在相关功能实现中现存的问题。借鉴德国有益经验,提出我国院校医学教育的改革启示:优化经费结构,均衡院校医学教育资源配置;精准定位教育目标,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策略;协同多元主体,加强院校医学教育资源整合;深化文化与价值观教育,培育医学人文精神。

    2025年16期 v.46;No.77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中医“九宫八风”理论及其研究价值探析

    王敏;钱伟强;王兴伊;

    尝试对“九宫八风”理论及其研究价值进行探析。发现“九宫八风”之源或与古人对以太阳为核心的自然的早期观察与认识有关;“九宫”与“八风”之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四季气候与物候变化的认识,还体现了北斗历法;太一的游宫路线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历法体系,还反映了古代时空统一观,且“九宫八风”中“太一”兼备道、神和星三种不同内涵;文中描述的占法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并与当时礼制制度有关,占法中将人体生理、病理纳入占卜体系,蕴含着中医“天人相应”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此理论在医学、哲学和史学领域均有研究价值。

    2025年16期 v.46;No.771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 中医隐喻思维的内在逻辑性

    郭聃;王慧莉;

    中医运用大量隐喻阐释医学概念,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隐喻思维。中医的隐喻并非单纯的取象比类,而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概念映射。从身体-疾病-环境互动体验中生成的意象图式构成中医隐喻思维的逻辑基础,能够解释阴阳、经络和气等中医概念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医常用的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分别反映出中医隐喻思维具有抽象概念空间化、抽象概念具象化和内外概念结构对应的逻辑走向。此外,中医的隐喻表述蕴藏着对逻辑推理过程的本质直观,即直观呈现病因病理的逻辑结构,因而其逻辑形式指向强调直觉体悟的直觉逻辑。

    2025年16期 v.46;No.771 68-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体验哲学视阈下的“腧穴”认知语义新探

    郭力铭;

    采用认知语言学与中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交叉视角,运用语料库研究手段,对上古医书《黄帝内经》《难经》腧穴域1 407例词汇进行穷尽考察分析。厘析腧穴概念与具身体验之间交叉共融的具体表征方式,进而探究现代体验哲学与中医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一,在肇始之初,腧穴域的一级概念通过在日常生活的交通体验获得认知,投射至中医域发展出特有的腧穴义;第二,腧穴具体名称体现中医域的4种认知视角,其中又以“凸显脏腑、经络或身体部位”优势视角;第三,腧穴名称蕴含常规隐喻9类22型,以地形地貌类隐喻为最。腧穴概念在与其他概念关联的背后蕴含着水隐喻的认知思维。还有一些以隐喻整合的方式出现。

    2025年16期 v.46;No.77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