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哲学

专论

  • 有限之身到无限之身: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危机与应对

    王皓;

    身体的概念在后人类时代发生了显著改变,从人类身体转变为后人类身体。后人类身体主要包括与传统人类身体表面相似的原初身体、进行人类增强改造的增强身体、虚拟信息技术建构的虚拟身体、由多元主体扩展而成的非人身体四种形式。后人类身体引发和加剧了隐私安全危机、伦理法律危机、社会经济危机、创造性破坏危机、社会控制危机、人性丧失危机。应对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危机,需要科技观念的转型、科技道德的转变、科技方式的转向、科技本身的提高和科技结构的优化。

    2025年10期 v.46;No.76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关于人类增强本质的探寻

    江璇;

    人类增强是对人类自身(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意志层面)进行相关技术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进而对人类的智力、体力、容貌等人身体的一切进行拓展、替换或者更新。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划分,分别是以具体领域为指向、以形式类型为指向以及按照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嵌入类型为指向。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其伦理限度与边界,要在动态的多元时空语境中进行即时调整与应对。在技术增强中,对人性目的的忠诚永远优先于技术手段的创新。需要实现在增强向度下的“亲主体”实践,实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

    2025年10期 v.46;No.765 7-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人脑类器官的伦理问题探析

    黄斌;

    人脑类器官是具有与人类大脑类似的结构、生物学功能的三维神经组织,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大脑发育、疾病发生和药物筛选。然而,体外培养的人脑类器官有产生意识的风险、道德地位问题和知情同意问题,并且在应用中还面临所有权问题、与神经多样性价值观冲突。人脑类器官嵌合体面临的伦理风险包括福利问题、意识和道德地位问题,以及人脑类器官嵌合体挑战人的尊严和道德人性化问题。将人脑类器官与人工智能或其他类器官连接起来,形成了多元人脑类器官复合体。多元人脑类器官复合体的道德地位、自主性问题,会成为未来研究的焦点。

    2025年10期 v.46;No.76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 脑机接口与脑中心主义的缘起、挑战与反思

    马少卿;王高峰;

    脑机接口的不断突破使人们再次从技术层面认识到了脑的重要性。通过脑机接口,使脑中心主义观点来到人们的研究视野,脑中心主义的形成源于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并形成了“脑-技术-身体”的等级结构,脑机接口作为技术角色调和了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并有看似无限的发展可能。但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脑中心主义观点面临基于身体的物质性实践和精神性实践的现实挑战。通过斯蒂格勒技术现象学理论分析脑中心主义理论及相关的身体、技术因素后,发现脑中心主义缺乏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靠立足点,因此要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脑中心主义,既要充分认识到大脑的重要性,也需承认身体、社会等因素的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v.46;No.76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医学科研伦理

  • 欧盟健康医疗数据二次利用制度研究及启示

    潘姚;

    健康医疗数据的充分运用有助于提升特定患者的治疗水平,推动医疗行业治理、医疗科研、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公共利益的高效实现。分析了欧盟建立的健康医疗数据的二次利用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健康医疗数据的应用价值,消解信息主体对其权益受损的担忧,特别关注了二次利用的目的限制、授权机制以及信息主体的反对权与例外限制。提出我国可以通过限定二次利用的处理目的,完善独立、分级的二次利用授权机制,确立信息主体的反对权与例外限制等路径,激发健康医疗数据的内在价值,促进健康医疗数据的高效应用。

    2025年10期 v.46;No.76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跨机构、多学科合作科研项目伦理审查问题和对策

    许卫卫;高明;吉萍;

    探讨当前合作开展的科研活动给伦理审查带来的新挑战,系统梳理相关法规中关于合作科研项目伦理审查的相关要求以及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当前实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不同领域、不同机构存在伦理价值冲突和伦理审查能力发展不均衡,前沿技术研究伦理规范细则不完善,各机构伦理审查流程与责任分工不明,现有的审查标准、模式、质量和效率均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相关合作科研活动的伦理审查模式建议,强调跨机构、多学科合作项目的伦理审查有赖于各利益相关方协同治理,包括加强伦理规范建设、加强机构内治理、加强机构间协同、加强政府支撑等。

    2025年10期 v.46;No.76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参与者补偿的利己与利他平衡

    邵明旻;吕雪梅;邓蕊;

    探讨了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参与者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强调了在保障参与者权益的同时,需要平衡研究者、申办者和社会的利益。分析各方利益需求,然后讨论了利己与利他主义在补偿机制设计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提出融合两种主义于补偿实践的机制,包括经济补偿与非经济补偿的结合、风险与补偿额度的对应、社会认可与荣誉感的培养、知情同意与补偿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以及政策的持续评估与动态调整。通过这些策略,旨在实现一个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能兼顾社会责任的补偿体系,以促进临床试验顺利进行。

    2025年10期 v.46;No.765 33-3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卫生政策与制度伦理

  • 罕见病用药保障的公平性分析与制度完善

    彭运朋;

    维护患者生存和基本健康所必需的罕见病用药保障即便费用高企也不会抵触伦理或法律上的公平。无知之幕理论可支撑高额保障的公平性。我国罕见病用药保障体系尚存如下不足:不少罕见病药品还未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商业保险对罕见病层层设限、政府医疗救助和慈善救助面临资金限制与公平性难题。建议医保药品目录继续纳入更多罕见病用药;设立省级的罕见病专项保障基金;有条件地强制商业保险和再保险公司承保罕见病;整合医疗救助和慈善救助,并借鉴新加坡经验设立公私合作的罕见病救助基金。

    2025年10期 v.46;No.765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DRG/DIP控费导致医生行为异化的机制研究

    张根水;毛燕娜;张远妮;陈宝颖;姜虹;

    为了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改革背景下医生行为异化的作用机制,揭示医保支付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22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和编码,形成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经由编码研究发现,医保支付改革控费下医生行为异化的作用机制有以下5个层面:医疗成本、临床与技术、数据与技术、政策与管理、医疗行为。综合来看,在医保支付改革控费下,医生行为异化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建议完善政策宣传与支持,加强技术与医保的联动,并制定更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减少医生行为异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025年10期 v.46;No.765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安宁疗护与死亡研究

  • 国内外缓和医疗共同管理模式现状综述及启示

    战梦寒;秦宇;

    从国外缓和医疗共同管理的产生及实践展开,探讨缓和医疗共同管理模式在应对老龄化社会及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疾病中的意义。通过梳理国内缓和医疗共同管理发展现状,将其与国外实践对比,揭示了我国缓和医疗及缓和医疗共同管理在服务范围、政策支持、多学科协作、公众认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国外学者提出的缓和医疗共同管理模式理想要素,为今后我国如何建设和优化缓和医疗共同管理模式提供全新的思路,以期推动我国缓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2025年10期 v.46;No.765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美国SPIRIT干预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玲利;蔡人燕;王开;刘东玲;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是保障患者医疗自主权、提高患者临终质量的重要举措,分享患者意愿以增强信任(sharing patient's illness representation to increase trust,SPIRIT)干预是美国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研究最成功的项目之一。通过系统综述SPIRIT干预的发展概况及特点,重点探讨了SPIRIT干预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SPIRIT干预能够实现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在于其形成了完整的干预体系。基于此,提出以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构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体系,以全面且广泛的评估视角评价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体系,以持续质量改进为目标应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体系。

    2025年10期 v.46;No.765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澳大利亚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演进路径与成效研究

    彭现美;张彩云;

    尊严死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家属的最好安慰,安宁疗护成为最有效的实现方式。通过对澳大利亚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国家战略、资金支持、服务模式、人才队伍建设、多方参与等途径,构建国家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成功经验的总结,得出制定统一的国家战略、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推动、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举措,既为澳大利亚在全球死亡质量评价中的优异排名提供了保证,也为国际社会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2025年10期 v.46;No.765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启事

  • 关于《医学与哲学》杂志在线投稿的严正声明

    <正>近来有机构在网上非法发布代理本刊投稿、代刊论文等信息,干扰了本刊正常出版秩序,本刊亦接到作者反映,对此严正声明如下:1.本刊从未与任何其他网站和公司签订协议,委托其发布本刊的投稿、代刊论文等信息。任何关于代理本刊投稿的网站均属假冒。2.本刊官方网站为yizhe.dmu.edu.cn,其为本刊唯一在线投稿系统。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通过非正常渠道投递的稿件及由此产生的任何损失本刊概不负责。

    2025年10期 v.46;No.765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通知

    <正>为了保证学术性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端正对学术性论文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以及本着对本刊论文作者和读者负责任的态度,《医学与哲学》杂志于2009年2月开始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本刊编辑将使用该系统对作者所投稿件的文字复制情况进行检测,

    2025年10期 v.46;No.765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患者·医生·医院

  • 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照顾者模糊丧失体验的质性研究

    钱春格;王宇;李志娟;张琳;杨风华;杨巧芳;

    以模糊丧失理论为框架,了解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照顾者模糊丧失的体验。通过目的抽样,选取2024年7—10月在河南省郑州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6名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使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提炼出3个主题、8个亚主题。预期丧失(不确定的未来、时间静止、预期性悲伤)、渐进丧失(家庭-社会角色冲突、忽视自我体验、隐藏的悲伤)、承认丧失(与疾病共存、在失去中找到意义)。护理人员应重视消化道肿瘤患者照顾者的模糊丧失体验,建立照顾者模糊丧失的心理应对框架,寻找多维社会支持,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照顾活动,提高照顾质量。

    2025年10期 v.46;No.765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 患者具身认知的信息接收与反馈省思——以白内障手术患者为例

    王晶晶;罗洪林;李霞;

    患者具身认知是患者的身体在疾病状态下、诊疗环境里、病程进展中的认知活动。患者接受医学治疗并非单纯的信息接收-反馈过程,而是通过身体感官、情感认知与社会环境动态交互的过程。信息接收方面,视觉主导手术全程的感知重构,听觉辅助认知调适以弥补视觉适应期的信息断层。信息反馈方面,心智整合感官输入并驱动行为适应,语言表达则成为医患沟通与体验外化的关键媒介。医学需超越单纯的生物指标评估,将患者的感官-认知-语言反馈纳入治疗体系,这不仅为治疗康复提供新思路,也为具身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拓展哲学与伦理维度。

    2025年10期 v.46;No.765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医学社会史

  • 中国古代佩挂防疫法的历史嬗变

    肖雄;

    佩挂防疫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民间信仰与医学思想的双重影响。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认为佩挂防疫法可根据时代主要特色以宋为界进行划分。宋以前佩挂防疫法保留了较多原始思维,在民间“疫鬼观”及宗教驱疫手段的基础上,以使用具有辟疫象征意义的物品为主;而随着香药的普及使用和医学对疫病认识的深入,宋以后佩挂防疫法更多地体现了医学的理性思维。佩挂防疫法的历史嬗变反映出医学思想与民间信仰由密切到剥离的发展过程,也为今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供了相关借鉴。

    2025年10期 v.46;No.765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中暑”病名考证

    何宇浩;朱邦贤;刘丽莉;杨琦;李明;

    为了系统化梳理中暑相关病名,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中暑相关病名共21个。最早的病名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东汉时期,张仲景将中暍(中暑)列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但直到南齐时才有“中暑”一词的出现;随着隋唐时期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中暑进行了系统分类,并附上了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宋元明时期医家争鸣,中暑的含义和治疗体系逐渐丰富、清晰,对老年人、劳动者、妇人和幼儿中暑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救治方法。明清时期,中暑理论研究和辨证论治渐趋完善。现代将中暑列为一种法定职业病,并不断加以防范。中暑病名的发展和丰富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疾病方式的转变,也反映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发展。

    2025年10期 v.46;No.765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